2月14日一早,記者來到銀川市石油城燕慶市場,走進郭良山的“愛心”手工面條店。十多平方米的店鋪,一道簾子之隔,里面擺著板床,是夫妻倆的“蝸居”,外面近兩米長的大案板幾乎占滿了“操作間”。那些貧困學生的求學希望,便是從這里被他點燃的。
“不愁吃不愁穿,自己掙的錢夠用就行,幫助孩子們完成學業(yè),我更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從河南周口來寧夏務工的郭良山,輾轉吳忠和銀川兩地,撿過破爛,開過小店,打過零工,卻從未間斷過對貧困學子的資助。
“2008年春節(jié)和老鄉(xiāng)吃飯,一頓花掉了四五百?傆X得浪費,這錢花得沒意義,不如省下來幫助別人。”從那時起,只要看到或聽到哪里有孩子因貧輟學,郭良山便想方設法尋到聯(lián)系方式,匯錢過去。
2013年初,郭良山夫妻倆租下店鋪賣起了面條,先后向孤兒和貧困中小學生伸出援手,受助的孩子近的在寧夏賀蘭縣、青銅峽市等地,遠的在貴州、廣西的大山深處。賣面條捐資助學的事跡傳開后,郭良山被大家親切地稱呼為“面條哥”。
屋內墻上,最顯眼的地方張貼著“店規(guī)”:對80歲以上的老人和殘疾人每人每天送一斤面條。據(jù)了解,自開店以來,只要是上門買面條的老人或殘疾人,郭良山都主動贈送一斤面條。周邊居民被夫妻倆的實誠打動,全成了回頭客。
每天凌晨3點起床開工和面,6點趕到早市,9點半早市結束后繼續(xù)和面,下午去麗水家園門口擺攤,忙到天黑收攤,這便是“面條哥”的一天。記者粗略估算,兩個攤位加起來,一天能賣2袋面,普通手搟面一斤3.5至3.8元,綠豆、蕎麥面一斤5元,一天下來除去成本能掙100多元,每月也就凈賺三四千元,而每年的助學捐資竟占去夫妻倆的大部分收入。
現(xiàn)就讀賀蘭縣一中初二年級的李雪瑩,父親殘疾,母親遠嫁他鄉(xiāng),無人照顧,生活困難,郭良山聽說后,從孩子四年級起每年資助600元生活費。班主任吳老師說,李雪瑩原本沉默寡言,有些自卑自閉,不愛與同學交往,現(xiàn)在在班里品學兼優(yōu),樂于助人,還堅持給同學補習功課。而這樣的孩子,郭良山資助過不下40個。
眼看著別人忙著掙錢購房買車,自己卻每天含辛茹苦地奔波在店面、早市和市場間,將大部分辛苦錢用于資助貧困學生,很多人不能理解。郭良山說,他獲得的是知足和坦然!吧钍且幻骁R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資助孩子讀書,妻子和兒子全力支持。我們苦點累點無所謂,但幫助了孩子,他們知道感恩,還會幫助更多人!
問起今后的打算,郭良山說:“2016年想再增加10名資助的貧困學生!
■贊語
你對生活笑,它就對你笑。這句話從郭良山口中說出,讓人感受到了最質樸、最真誠的力量。從他身上,能體味到樂于助人的真正含義,這個樂,不僅是愿意,還是源自內心的快樂。(記者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