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xù)13年資助10名貧困生10萬元錢。湖北宜昌秭歸縣水利局基層干部譚云嶺對于采訪顯得有些不知所措,一如汶川地震后,因最快響應號召掏出1000元特殊黨費,被邀上縣里總結大會主席臺,渾身不自在。
譚云嶺2005年開始資助,持續(xù)10年后才有人在網(wǎng)上公開他的善舉——2015年,一名老師把他捐助學生的照片傳上網(wǎng),此后被人關注的譚云嶺更顯低調(diào),直到上月,他把6000元錢塞到幾名高三學生手中。
已經(jīng)擔任秭歸縣水利局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譚云嶺4月11日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第一次資助是因為駐村時遇一個孩子考上縣里最好的中學因交不起學費面臨輟學,從那以后就一發(fā)不可收,并把此作為一個任務,最初捐助也瞞著妻兒。他說,如果自己能力允許,就一直做下去。

譚云嶺 三峽秭歸在線 資料圖
第一次資助
駐村時遇上成績優(yōu)秀學生輟學
澎湃新聞:捐助學生并堅持了13年的人不多。你第一次資助是因為什么?
譚云嶺:那是2005年夏天,我到水田壩鄉(xiāng)青蒿峪村掛職。駐村才幾天,走訪時發(fā)現(xiàn)村里有個孩子考上縣里最好的秭歸一中,卻準備放棄上學,原因是交不起學費。我當即說,不行,每年給你出2000塊,考上大學。
澎湃新聞:當時你工資有多少?
譚云嶺:那時候2000元大概是我3個月的工資。實話說,初到農(nóng)村,什么都不懂,工作也不會做,作為水利局下來的,就給村里聯(lián)系一個水利項目。作為個人,我想一年掛職時間里總要留下點什么,那就做一件“看得見”的事。
至今資助十名學生
把它當作一項任務
澎湃新聞:那往后十幾年呢?看起來這已經(jīng)成了你的習慣。
譚云嶺:青蒿峪村這孩子,第一次高考失利了,我又資助他復讀一年,上了武漢一所不錯的大學。貧困家庭夫妻兩人拼了命供不起孩子讀書,孩子以后還是擺脫不了貧困。我自那以后就一發(fā)不可收,到現(xiàn)在一共是10名。我是把這個當作一項任務,布置給自己,負擔就沒那么重了。
澎湃新聞:你覺得對于他們來講,讀書是很重要的?
譚云嶺:對。貧困孩子能上好大學,完全能夠改變家庭命運。考上好大學的孩子多了,整個地方的命運都可以改變。成績好又讀不起書,太可惜了。我算是來自一個書香世家,父親兄弟姊妹6人,都念過私塾。包括父親在內(nèi),現(xiàn)在大家庭里有八九個教過書。父親常說“書是治蠢的藥”。
澎湃新聞:資助的學生,有沒有選擇標準?他們現(xiàn)在發(fā)展得如何?
譚云嶺:我能力有限,所以希望捐助品學兼優(yōu)的高中生。有一名學生,是我過世同學的女兒,我?guī)退贤旮咧,還叫上另外一位同學,把她的大學學費也供了,現(xiàn)在上海一家外企上班;有名學生后來讀了博士,在一家知名汽車公司當高管。大多發(fā)展得不錯。
當初瞞著妻兒資助
能力允許一直資助下去
澎湃新聞:有過壓力嗎?
譚云嶺:現(xiàn)在正資助的3個高三學生,每年一共給16000元,還是省得出來。 這些孩子是單親家庭,經(jīng)濟條件差但成績很好,考上好大學希望不小。不過以前也有落魄的時候,有幾次沒現(xiàn)錢了,就想辦法把信用卡的錢刷出來,之后再還上。省吃儉用肯定需要,我把煙酒錢都省下了。
澎湃新聞:家人一定會抱怨吧?
譚云嶺:一開始瞞著,前幾年有人告訴他們我一直在給學生掏錢,妻子和兒子才知道我平時為什么會那么摳。我的妻子“表現(xiàn)很好”,有時還會問錢夠不夠。大兒子上大三,小兒子上初二,我說我們家條件比農(nóng)村好,和他們做了約定:學費生活費一分也不會多給,自己勤工儉學補貼自己去。不過有時候想起來,兩個兒子,以后壓力還是挺大的。
澎湃新聞:你覺得這樣做,樂趣在哪兒?
譚云嶺:我父親以前教書時,從來不收窮人家孩子的錢;他也做過小兒推拿,從死亡線上救下過10多個嬰兒,聽他平時念叨這些事的時候,高興得不得了,當時覺得奇怪,F(xiàn)在呢,我在學校開學前,準時把錢送到孩子手上,他們每月定期向我匯報考試成績;每逢節(jié)假,他們發(fā)來的短信我都保存著,平時拿出來念念,心里竟然也偷著樂。我的大兒子,幾乎每周都會去當?shù)毓聝涸骸⒕蠢显鹤隽x工。這種樂趣好像是可以遺傳的。
澎湃新聞:資助這件事,還打算做多久?
譚云嶺:看自己能力,我退休了也還有退休金,行就一直做下去。雪中送炭,別人溫暖,我也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