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天,
一款叫做"西瓜足跡"的小程序爆紅!
識別二維碼后填寫自己去過的國內城市,
就會自動生成足跡地圖,
并且顯示你超越了多少網友。

但是,
記者調查發(fā)現,
里面的數據并不精準,
而更有網友擔心
這款小程序是否會泄露個人數據和隱私?
體驗:操作簡單滿滿的"回憶殺"
“別再說詩和遠方了,這些地方你去過嗎?"
6月2日,記者發(fā)現,微信朋友圈中,有很多人都在使用這款名叫"西瓜足跡"的小程序,曬出了自己去過的省份和城市。有的人在曬成績的同時,還寫了一些懷舊的故事。
這款小程序為何會如此受到青睞?記者測試發(fā)現,操作簡單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只要識別二維碼進入后,選擇自己去過的城市,一秒就可生成屬于自己的足跡地圖。同時,這張在朋友圈曬出的地圖,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網友的自豪感,因為地圖上能顯示自己去過的地方超越全國多少網友。還有不少人正好趁這個機會梳理過去的經歷,充滿了懷舊情緒。

調查:數據不精準,有無泄露隱私可能?
但是,當你看到自己的朋友比你去的地方多,可千萬別太當真。因為里面數據并不精準。
記者測試發(fā)現,這款小程序并沒有收集個人大數據,也就是自己真正去過哪幾個城市,小程序無法得知。到了哪些地方,全憑用戶自己選擇。因此,最后生成的數據,充滿了隨意性。真假只有用戶自己知道。
而且,百分比測算也不夠精準。比如,記者只選一個城市,也能超越全國10.2%用戶。而系統本身又是不允許一個城市都不選。那么,作為最低起點,為何能超越十分之一的用戶?
隨后,記者又把足跡增加到兩個、三個、四個城市,超越用戶比例變成10.3%、10.5%和10.6%。這種數據看上去不像是計算得出,更多的是一種簡單排列。因此有網友懷疑,這款小程序里,并沒有設置精準計算公式。超越多少網友只是一種簡單概數。
另外,記者在查詢時也發(fā)現,里面有些城市存在錯漏,例如四川阿壩、甘孜、涼山地區(qū)都被遺漏,吳江已經成為蘇州市一個區(qū),但是在小程序中仍然作為一個市被單列。而且有不少城市,縣級市和地級市并列。
更讓網友擔心的是,玩這款小程序,會不會泄露自己的隱私?自己暴露出去的數據,會不會被小程序開發(fā)的公司移作他用?
對話公司創(chuàng)始人
"西瓜足跡"小程序的開發(fā)者是南京回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6月2日下午,記者聯系上了公司聯合創(chuàng)始人戴宏民,并與其進行了對話。
記者:有沒有想過"西瓜足跡"這么火?
戴宏民:這其實是我們員工自己開發(fā)的一個小程序,原本想自己內部玩玩的,沒想到一下子火了。
記者:現在點擊量有多少?
戴宏民:這個小程序開發(fā)一周時間都不到,5月31日上線,微信官方會有小程序平臺數據統計,6月1日是200多萬。6月2日的數據還沒出來,但應該增長更多。
記者:我們測試后發(fā)現,里面數據并不精準,而且有不少城市存在錯漏,是有這種情況嗎?
戴宏民:小程序在制作上相對粗糙,有些城市漏掉了,城市數據也不夠準確,我們正在加急修改。實際上員工在網上搜索過資料,關于城市總數有不同結果,在制作小程序時部門協調沒有做好。我們的排位結果的確不是精確計算,因為我們沒有辦法把數據存儲,這是類似于各種游戲里一個段位展示,當然每一個出來的結果,跟用戶輸入的省市有關聯,去過的地方越多,數值越高,這有一定相關性,但不是很精確。
記者:有用戶擔心這款小程序使用時可能泄露隱私,你能給出一個回復嗎?
戴宏民:這款小程序偏娛樂,不采集和存儲用戶數據,用戶不用擔心隱私問題。在微信平臺規(guī)則下,沒有辦法去做侵犯隱私的事情。另外,用戶輸入的城市數量等數據我們也沒法去核實。
記者:這款小程序為什么叫"西瓜足跡",有特別的含義嗎?
戴宏民:其實沒有。我們就是覺得互聯網越來越多的應用有記錄足跡功能,至于叫西瓜足跡,也是隨機的。
記者:下一步有什么完善產品的打算嗎?
戴宏民:我們現在也在想各種辦法把產品做得更好,因為服務器壓力比較大,需要做一些等待。這兩天火起來后,團隊很辛苦,周末都在加班。實話說,我們沒有預料到。要做出一款還不錯的產品,需要團隊的基本功,要想特別火,可能很多不一定自己能控制。下一步關于數據精確的問題,如果用戶提交去過城市數據,并同意授權,我們可以考慮進行真實排位,但是否真的有這個需求,現在還在考察。
記者:網上有人質疑這款小程序抄襲,你怎么回應?
戴宏民:有借鑒,但沒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