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桑珊)夏季往往是學生溺水事故的高發(fā)期。每年暑假,都會有學生因游泳、嬉水而溺亡的事件發(fā)生,給一些家庭帶來無法彌補的傷痛。今年受疫情影響,學生提前進入假期,獨處時間增長,如何更好地預防溺水事故發(fā)生?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六大主觀因素導致學生溺水事故頻發(fā)
進入暑假,中小學生結伴外出玩耍機會增多,游泳作為避暑降溫運動深受兒童喜愛,隨著玩水戲水幾率增加,發(fā)生溺水事故風險隨之增加!俺靥、河溝、水庫、深水潭、工地上的積水坑等是容易發(fā)生中小學生溺水事故的危險水域!辈稍L中,一些專家介紹,這些水域往往水底狀況復雜,可能長有水草等植物,容易纏住人的腳;有的水體表面看似平緩或靜止,水下卻暗藏漩渦,很容易把人沖走。另外,江河岸邊一些延伸、緩沖區(qū)域,孩子玩耍游泳時容易滑落到深水區(qū)。
記者在梳理多起溺水事故后發(fā)現(xiàn),事發(fā)水域周圍大都貼有“坡陡水深、請勿靠近”“河道危險、嚴禁戲水”等警示標語,但沒有起到相應的警示效果。
溺水已經成為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的“最大殺手”之一。據了解,未成年人溺水在主觀上有六大因素:無知危險、無視警示、好奇心理、僥幸心理、恐懼心理、技能缺失。進入暑期后,中小學生因缺少有效監(jiān)護和看管,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等群體監(jiān)護力量的缺失,很容易導致安全問題發(fā)生,增加溺水事故發(fā)生幾率。
對此,邯鄲市紅十字水上救援隊隊長雷建生表示,“大部分溺水事故發(fā)生的原因是安全意識淡薄,部分幼兒園的孩子發(fā)生溺水事故一般是由于家長監(jiān)護不到位。”
掌握合理的自救施救知識
由于溺水后數(shù)分鐘之內就會失去意識死亡,溺亡的時間非常短,因此,掌握合理的自救、施救知識可以有效避免傷亡。
那么,發(fā)生溺水事故時,溺水者如何自救?雷建生介紹,落水者首先要保持鎮(zhèn)靜,觀察身邊是否有可以抓住的漂浮物,如果沒有,可以仰面使口鼻向上露出水面進行呼吸,呼氣時要淺,吸氣時要深,使身體浮于水面防止嗆水,等待救援。“千萬不要雙手上舉拼命掙扎,以防更快地溺入水中!
如果遇到有人溺水,施救過程中,首先要大聲呼救,請有救護能力的人來進行救護。借物救援時,利用身邊的樹枝、竹竿或其他可以漂浮的物體拋擲落水者身邊。待落水者抓住后,救援者身體向后傾,離水邊半米以外向后撤,不要站在水邊施救。
中學生要量力而行,對于小學生不提倡此行為。雷建生特別強調,不明情況的水域不要貿然下水救人,避免發(fā)生群死群傷的惡性事件,但也不能逃避,逃避可能錯過救援的最佳時機。
防溺水安全教育需全社會共同參與
據了解,今年暑假前,全省各地教育部門都開展了各具特色的防溺水安全教育。邯鄲市教育局開展了防溺水專題安全教育“九個一”活動,要求學校每兩周上一節(jié)防溺水安全教育課,把溺水事故作為典型案例向學生深入解析,教會學生避險、自護、自救、求救常識,增強學生防溺水意識。
雷建生發(fā)現(xiàn),安全教育中學生體驗和實踐很重要,有效的安全宣講下,中小學生發(fā)生溺水事故幾率有所下降。
對于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家庭同樣不能缺位。今年受疫情影響,中小學生大部分時間居家學習,家長應發(fā)揮監(jiān)護責任,家校聯(lián)防織密防溺水安全網。滄州市教育局通過“滄州網上家長學堂”家庭教育平臺,舉辦“家校聯(lián)手防溺水,共織學生安全網”專家講座,4天內家長聽課人數(shù)達到近45萬人次。
除了家校聯(lián)手外,還需要全社會的參與。7月29日,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印發(fā)緊急通知,要求各地落實工作責任,全面排查隱患,采取防范措施,嚴防溺水事故的發(fā)生。
在水庫、河道、水渠、坑塘等危險水域的明顯位置設置警示標識,教育引導群眾及學生遠離危險水域;對河道內因采砂、取土留下的沙坑、土坑進行拉網式排查,督促相關單位及時進行回填,一時無法回填的要做好相關防護措施;河道行洪期間,漫水路、漫水橋要及時實行交通管制,堅決杜絕群眾圍觀看水、戲水、垂釣等活動……連日來,全省各級各部門積極行動起來,共同織密防溺水安全網。
“只要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的局面,就能夠最大限度減少和避免溺亡事故發(fā)生!崩捉ㄉ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