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還原:某日,成女士急匆匆走進銀行營業(yè)廳,想要查詢其名下所有存款。大堂經(jīng)理小宋發(fā)覺其神色異常,便詢問查詢存款情況的原因。客戶最初不愿多談,在耐心追問下,才說自己接到了公安機關的電話,稱她涉嫌一筆500萬元的案件。為了洗清嫌疑,需要提供其名下所有銀行卡的賬戶及密碼,還不能告訴任何人。支行工作人員初步斷定客戶遭遇到電信詐騙,于是向成女士講解電信詐騙的常用手段,同時與警方取得聯(lián)系。經(jīng)過公安機關和支行工作人員聯(lián)合勸說,客戶幡然醒悟,再三感謝,并表示不會再上當受騙。
套路分析:
第一步:冒充“公檢法”等開場。來電自稱當?shù)毓簿置窬,告知受害人因身份信息泄露或曾?jīng)身份證遺失,被人冒用身份涉及一起詐騙、洗錢案件,需要配合外地警方調查。
第二步:電話轉接至“辦案地公安局”。在電話中,“警察”不斷強調該案件涉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信息,否則要對受害人實施拘留并凍結資產(chǎn)。
第三步:“通緝令”“警官證”齊上場。受害人添加“警察”QQ或微信,
對方發(fā)來虛假的警官證和逮捕令或者通緝令等文書,使受害人陷入恐慌,進一步相信騙子的說法。
第四步:下載軟件配合“資金清查”。要求受害人下載指定軟件進行“資金清查”,讓其將所有錢款轉入某個銀行卡內(nèi),并在軟件內(nèi)填寫銀行卡號、密碼、驗證碼等。填寫完畢,受害人卡上的資金便會被全部轉走,對方卻稱是轉到了“安全賬戶”。
溫馨提示:
1.公檢法機關辦案絕對不會使用電話、QQ、微信等聯(lián)系方式對嫌疑人進行調查處理,更不會在電話里要求提供銀行卡賬戶或者轉賬等操作。
2.保護好自己的個人信息,特別是銀行卡賬戶、密碼、驗證碼等信息。不要隨意告知他人,也不要在陌生網(wǎng)站上填寫。
3.公檢法等執(zhí)法部門沒有設立“安全賬戶”。凡是要求把錢轉入“安全賬戶”的都是騙子。
4.遇到類似情況不要盲目相信,要及時聯(lián)系家人或到屬地派出所、相關銀行進行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