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易縣法院審理了一起因手機被撞滑落損壞引發(fā)的財產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調解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因賠償問題爭執(zhí)不下、針鋒相對,面對這一棘手情況,法官巧妙地運用了“利益平衡術”,成功促使雙方冰釋前嫌、握手言和。
“當時我們在調試設備,突然聽到‘砰’的一聲,我的心跳都漏了一拍,誰曾想到會發(fā)生這樣的意外。”回憶起三個月前的場景,當事人小李至今仍感到心有余悸。2024年7月,在某廠生產線上,小李與小章在生產線進行數據測量時,因同事小章操作設備時幅度過大,導致小李置于工作臺的手機墜落,造成屏幕碎裂、主板損傷。經手機維修店定損,維修費用達5000元,相當于兩人大半月工資。意外的發(fā)生,使得這對昔日配合默契的工作搭檔關系驟然降至冰點。 事故發(fā)生后,雙方對于責任歸屬各執(zhí)一詞:小李堅持對方操作不當應全責賠償,小章則認為工作區(qū)域本不該放置私人物品。在公司調解無效的情況下,他們最終選擇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爭端。當爭執(zhí)從車間蔓延到法庭,雙方父母甚至加入"戰(zhàn)局",矛盾逐漸演變?yōu)閮蓚家庭的對抗。 受理案件后,承辦法官充分了解案情,積極組織雙方進行調解?紤]到雙方年紀較輕,且都帶著父母來到法庭,法官耐心地向他們釋法明理,分析利弊,引導雙方以誠相待、互諒互讓,理性看待自己在事故中的責任承擔問題。“你們是朝夕相處的同事,不應該是法庭上的原被告!背修k法官敏銳捕捉到案件的特殊性——糾紛雙方不僅是法律關系主體,更是需要長期共事的職場伙伴。 經過法官不懈努力,雙方從最初的針鋒相對變?yōu)橹鲃优浜,最終達成一致調解意見:小章承擔3000元的損失,小李自行承擔剩余部分。這場調解的成功,得益于法官靈活運用了“利益平衡術”。在計算經濟損失的同時,法官引導雙方同步考慮情感成本和時間損失,促使他們在理性與情感之間找到平衡點。這一做法不僅化解了矛盾糾紛,也為修復雙方關系奠定了基礎。
下一步,易縣法院將進一步樹牢實質解紛理念,繼續(xù)探索更多元化的調解策略,最大限度高效、和諧地化解各類社會矛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讓法律的陽光溫暖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