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又到了一年的露營旺季。如今,假期外出露營已經(jīng)成為許多家庭的一種生活方式,相較于收費的營地,一些既允許搭設帳篷又免費的露營場所最受大家青睞。但記者清明節(jié)前后實地探訪多個熱門的露營地點發(fā)現(xiàn),明火燒烤、亂堆放垃圾等不文明露營行為依舊存在。假日期間,“扎堆”露營,密集地搭設帳篷、天幕,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危險
沿河500米遍地“燒烤攤”
4月5日,清明假期第二天,天朗氣清,北京市房山區(qū)小清河兩岸花紅柳綠,吸引了諸多露營愛好者在此“安營扎寨”。在小清河沿線長保路附近,是一大片郊野生態(tài)區(qū)公園。上午11時許,公園內(nèi),各家撐起天幕、搭起帳篷、支起小桌,隨后開始張羅午飯,站在長保路上向兩岸望去,縷縷白煙不斷在岸邊升起。
從公園7號門沿小清河東岸向南走了大概500米,一路上記者粗略計數(shù),各家支起的“燒烤攤”有二十多個,不同型號的鐵質(zhì)燒烤爐、簡易的一次性燒烤爐隨意搭在岸邊、林地!盎鹌饋砹!把串好的串給我,我先烤上!”臨近岸邊處,一名男士支起燒烤爐之后,用干木枝引燃炭火,招呼著同伴。一陣風吹來,火勢加旺,不斷有火星隨風飛濺出來,其爐底和旁邊就是散落的枯草屑和干葉堆。
記者觀察發(fā)現(xiàn),這些燒烤爐下均沒有必要的防火措施,如鋪在地上的防火墊、防火布等,甚至有燒過還未完全熄滅的木炭,也被隨意丟在遍布枯枝敗葉的地上。
“假期燒烤的人太多了,管不過來了,也不好管,有的我們說了也不聽,我們就緊盯著點,別出現(xiàn)火災就行!爆F(xiàn)場一位保安人員無奈地表示。
“本區(qū)域為重點防火區(qū)域,全域嚴禁一切明火行為,包括吸煙、露天燒烤……”在北京南苑森林濕地公園,從距離園內(nèi)露營區(qū)最近的北1門進入,“嚴禁用火”的提醒就開始循環(huán)播放。但在這里,雖沒人明目張膽地使用炭火燒烤,卻有人悄悄用起了同樣有明火產(chǎn)生的卡式爐。
▶建議 綠地內(nèi)禁止用火
“這種卡式爐也不能用,炭火燒烤更不行。公園里,但凡是有火的,都不能用。我們巡查要是看到了,會去阻止提醒!惫珗@的一位保安人員向記者確認道,《北京市綠化條例》第五十條也明確規(guī)定,禁止在綠地內(nèi)用火、燒烤。
麻煩
垃圾堆成山 環(huán)衛(wèi)清理難
如今,相較于生火做飯的“深度露營”,裝備簡便、自備食品或點外賣來解決用餐,用更多時間享受戶外時光的“輕量化露營”,也逐漸時興。但隨之帶來的垃圾亂堆放問題,給免費提供露營場地的管理方,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在北京海淀公園,很早就劃分了3塊專門的帳篷區(qū)供市民搭帳篷露營。但清明假期,記者探訪公園時發(fā)現(xiàn),前來公園露營的人數(shù)激增,劃定的露營場地遠不能滿足需求。下午1時,除了帳篷區(qū),園內(nèi)一些空曠草坪處,也幾乎被露營者占據(jù)。
為了方便市民扔垃圾,園內(nèi)在專門的帳篷區(qū)周邊放置了多個白色大號垃圾桶。午餐高峰過后,臨近“萬泉漱玉”景點附近的幾個垃圾箱旁,放不進箱內(nèi)的大包垃圾堆得如小山一般,有的垃圾沒密封,各種外賣盒、塑料瓶、果皮就散落了一地……大風一刮,包裝袋、餐巾紙這類輕飄飄的垃圾,被吹得到處都是。
“處理這些垃圾可麻煩了!有油的、帶湯的,一不小心就弄一手!币晃回撠熇謇淼膸煾担瑸榱颂幚磉@些垃圾,專門戴上了膠皮手套!凹倨趤硗娴娜硕啵惶鞌(shù)不清要跑多少趟了,就得一圈一圈轉(zhuǎn),一直不停地清垃圾,不然就淤積了。清理不及時,風把垃圾吹跑了,撿拾起來更麻煩!
▶建議 帶走“120%的垃圾”
“‘無痕露營’的理念已經(jīng)倡導很久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提倡帶走120%的垃圾,即不僅要帶走自己露營產(chǎn)生的垃圾,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也帶走一些他人遺留的垃圾!辟Y深的露營愛好者文杰說,在免費提供露營場地的公園,雖然有人對垃圾進行清理,但園內(nèi)很多原有的配置,滿足不了處理大量的露營垃圾!八,還是倡導大家能自己把產(chǎn)生的垃圾順手帶走,不給場地增添過多的管理負擔,也不污染環(huán)境。只有越來越多的人有了這樣的理念,露營活動才能更好地持續(xù)下去!
隱 患
帳篷遍地扎 風繩易傷人
事實上,在一些熱門的露營場地,假期“扎堆”露營,不僅體驗感不佳,其實還暗藏安全隱患。
北京海淀公園“大舞臺西南側林下帳篷區(qū)”,是園內(nèi)最大的帳篷區(qū)域,官方規(guī)定限搭帳篷40個。但清明假期,在這里撐起的帳篷密密麻麻,遠超40個,搭設的天幕也有七八個,各種裝備幾乎是一個挨著一個。但就在這緊湊的空間內(nèi),還有不少孩子穿梭其中,跑跳追逐。而為了固定天幕或帳篷前的“小天幕”使用的地釘、風繩,設置在這樣局促的地方,就無意間成了傷人的“利器”。
記者觀察到,這些風繩大多為黑色、白色、褐色等暗色系,且非常纖細,在五顏六色的露營地面上,顯得十分“隱形”,稍不注意,就容易被絆倒。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在跟同伴捉迷藏時,沒注意腳下的風繩,一下子被絆倒了,哇哇大哭了起來。
小清河沿線,“三步一帳篷、五步一天幕”的密集露營區(qū),也有這樣的安全隱患。雖然這里區(qū)域開闊,各家的帳篷、天幕之間的距離相對遠了一些,但有的大型天幕或帳篷,用來防風固定的風繩能向四周延伸兩三米,導致各家之間的風繩相鄰很近,且相互交叉著,甚至有人圖省事兒,把其中幾根風繩,就拴在鄰近的樹干上。同樣,這些多為暗色系的風繩,在野外的土地上,更是不起眼。若是走到風繩密集的區(qū)域,得仔細觀察腳下或者樹上,時不時需要俯身或跨越躲避。不僅是孩子,有些成年人低頭玩手機或相互交談著,不多加小心,也出現(xiàn)了屢屢被絆倒的情況。
▶建議 給風繩加個裝飾
其實,這種安全隱患,也并非不可避免。露營愛好者小藍建議,“可以買一些亮色的風繩,或者在風繩上拴掛一些彩旗、彩色轉(zhuǎn)風筒、彩燈等小玩意兒。這些不僅是裝飾品,為了好看,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醒過往的人注意,防止大家絆倒,保護大家的安全,避免產(chǎn)生不必要的糾紛。”